当前位置:

我国外汇管理的方针是-我国外汇管理的方式

web3广播网 2024-08-30 2 0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当前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形成是由一系列主客观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国际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一)国内原因 长期以来政府的政策导向。中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外汇储备不断增长,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从根本上说是过去25年来的出口导向政策和外资优惠以及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持续双顺差是高额外汇储备形成的直接原因 (1)经常项目长期出现大量顺差。由于我国劳动力丰富,成本低廉,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我国长期实施外向型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使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大幅增长,导致了经常账户的顺差。

外汇储备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来源主要是通过贸易顺差;第二,我国长期以来对FDI流入实行优惠政策,导致FDI大量流入,在FDI流入转化为人民币的过程中也会形成外汇储备。另一方面,流入中国的FDI产生的利润没有汇往国外,进一步加大了FDI流入对外汇储备增长的影响。第三,是由于贸易顺差和FDI以外的资本流动。

我国超额外汇储备的直接原因是国际收支的持续双顺差,即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与小包括官方储备的资本项目同时出现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的盈余状态。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是对外贸易顺差和直接投资为主导的资本顺差,双顺差格局反映了我国外部经济的失衡,直接导致超额外汇储备的积累。

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形成? 之一:在全球收支不平衡的大背景下,美国因经常项目持续逆差成为全球最大的借债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东亚国家则由于经常项目的持续顺差,成为国际债权国。高额的外汇储备不过是全球收支不平衡在我国的外在表现。

中国外汇储备来源途径:贸易顺差:外贸逆差,出口收入大于进口收入。FDI流入的优惠政策:FDI流入之后转换成人民币过程中形成外汇储备。贸易顺差FDI之外的资本流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暂行条例

1、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外汇管理,增加国家外汇收入,节约外汇支出,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并维护国家权益,特制定本条例。一切外汇的收入和支出,各种外汇票证的发行和流通,以及外汇、贵金属和外汇票证等进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都应当遵守本条例的规定。

2、(1)外国货币,包括钞票、铸币等;(2)外币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公债、国库券、公司债券、股票、息票等;(3)外汇支付凭证,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4)其他外汇资金。

3、为规范境内外汇划转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七条,制定本暂行规定。外汇划转指境内机构间通过金融机构办理的外汇汇款、转账等行为。金融机构需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批准范围,办理结汇、售汇、开户及对外支付等业务。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支局负责外汇划转的管理。

4、为方便并规范个人财产的海外转移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特制定以下个人财产对外转移售付汇管理暂行办法的详细条款。

国内外汇贷款管理办法规定

外汇(转)贷款登记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加强外债的宏观管理,提高地方和部门对使用外汇资金的决策能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供用国际商业贷款管理的通知》规定的“进一步完善外债登记和统计监测系统,不论是直接从境外筹借,还是国内转贷款,均要列入国家的外债统计监测系统,进行登记”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国内外汇贷款管理办法 你好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落实《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北京外汇管理部对中资外汇指定银行国内外汇贷款外汇管理方式进行改革试点的批复》(汇复[2001]362号)精神,使北京地区的试点工作能够顺利、规范地进行,依据相关外汇管理法规,特制定本细则。

法律依据:《国内外汇贷款管理办法》第一条 为落实《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北京外汇管理部对中资外汇指定银行国内外汇贷款外汇管理方式进行改革试点的批复》(汇复[2001]362号)精神,使北京地区的试点工作能够顺利、规范地进行,依据相关外汇管理法规,特制定本细则。

、只要是实行经济单独核算和具有法人资格的国营企业、集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外商投资产业,并且具备还款能力的,在生产贸易等原因发生资金短缺时,都可以申请贷款;2 、贷款期限一般都少于半年,最长不超过 1 年;3 、贷款利率一般根据央行的相关规定或者银行的资金筹集资金成本及同行业资金水平确定。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和本行资金筹集成本及同业水平确定。 贷款利息一般采用浮动利率按季计收。

国内外汇贷款管理办法总则 根据125号文以及《境内外外资银行外债管理办法》(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2004年9号令)等法规,除出口押汇外的国内外汇贷款不得结汇。第八条使用单位在办完每笔转贷款最后一次还本付息后,应在一周之内向所在地外管部门缴销转贷款登记证。